top of page

心靈療癒的空間設計

自然連結

療癒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它與治療不同,我們會因為一碗鹹粥而療癒了思鄉之苦,但是得上醫院找醫生處理我們的傷口。這是兩者的差別。

 

空間中到底有什麼物質與非物質的操作可以滿足這樣的療癒呢?

大部分的人每天花最常的時間在工作空間,忙碌加班超過1/2的生活時間,這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,是我們的效率太差還是工作太多?身為設計者,有著力點去改善空間的思考設計觀點嗎?

本文為李沛瑩之研究論文發表  指導教授 王鴻祥   
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
如需擷取內容請註明出處

世界與人和自然的關係

在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社會裡,什麼是設計產業的新目標?

餐飲業, 從吃飽, 吃巧到文化與心靈的餐飲。

運動休閒產品,從 需要,滿足到健康的代名詞。

設計業,是否也應該從解決環境空間與人的問題與需求,上升到新地球的新思維,新態度。

我們從心理學知名的霍桑效應((Hawthorne Effect)來看,提高生產效率的決定因素是員工情緒,而不是工作條件。與大眾認知的事實相反,這是一件有趣的發現。

感覺與知覺不同,人的感覺不依賴個人的自身經驗和知識,知覺卻受個人知識經驗的影響。「感覺」與「設計」其實是同一個核心問題,因為空間氛圍接近於感覺,它是一種感受,喜歡就是好設計,舒服自在就是好作品。

在設計心理學的角度,人在空間內,感受良好,就是一個好的減壓設計。如何利用物理刺激來產生不同的心理體驗?有許多國外的實驗可以參考,Evidence-Based Design循證設計,實際操作空間設計案例,並將文獻上的舒壓與療癒相關設計方式與證明, 應用在空間設計作品中,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。 舉一個燈光的例子來說,政府機構,辦公處,圖書館,教室等幾乎都是白色日光燈或是白光的燈具,大家覺得這樣才夠「亮」,看得清楚。但是在許多的實驗都證明,閱讀與專注,成績與效率的指標下,黃光才是提高創意爆發,效率提高,成績比較好的優質選擇。而亮取決於流明照度,跟色溫(白或黃)無關,這是燈光設計的基本知識,也是大家常誤解的盲區。

再舉一個例子,我們常會把員工餐廳,洗衣房,茶水間等不太重要又是與人每日相關必備的空間,放在地下室,或是塞在糟糕的角落,一家老人安養中心的建築師,把這些空間放在明亮的頂樓與屋頂空間結合,意外的發現,大家食慾增加,工作人員工作效率增加,請假與生病的次數減少,變得快樂,這是否顛覆了你的想像呢? 空氣流通的屋頂與陽光充足的頂樓,帶給大家很好的生活體驗,關鍵是空氣與陽光。

當然建築物有陽光的空間,我們通常優先分配給客廳,大廳,公共區域,所以其他的空間只能按等級排列,茶水間廁所就塞在角落,給予一個小氣窗,這就是我們大部分的空間規劃思維。客廳真的是最重要的嗎? 使用頻率高嗎?

還是你都在電腦前或是床上看著你的影集,客廳堆滿了包裹與雜物?重新思維我們的需求,在身體健康與使用頻率中挑選最關鍵的空間組合,或許是讓設計品質提升的關鍵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為什麼不能每一處都有光線,每一處都能通風?這樣不就有更多的排列選擇嗎?很好! 這也是一種新的思維! 那就要改變建築型態。

所以在指定材質或工法或是下筆規劃前,若能多閱讀文獻上的相關實驗證明,再大膽的嘗試在設計作品上應用,就能讓我們的空間從解決問題,提供所需到另一個層次,也許是充電站? 療癒神殿? 宇宙神祕通道? 只要你敢做夢,就能如你所願。

在此先鼓勵看到這裡的朋友們,靜心閱讀在這個世代已經不容易,何況是要大家刺激未曾使用的大腦區域,讓沒有安全感與成功經驗的設計者去大膽嘗試,人因有夢想而偉大,我認為空間與人的連結不該只是如此,所以大膽地以意識創造新的療癒能量在工作空間裡,並以腦波測試作為驗證,證明真的能在空間發揮療癒之效,降低壓力β波,提升創意與愉悅的α波,我將在之後的文章慢慢介紹給大家。

室內與自然連結
bottom of page